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4月艺术研究联合书单|墨梅:一种文人画题材的形成

  • 旅游
  • 2025-04-11 12:46:11
  • 5

《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原始艺术—文艺复兴初期艺术)》

范景中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之第一部全新增订版,文字和图片均有大幅度调整,几乎重新编写。本书从史前艺术的起源讲起,贯穿古埃及、古希腊、罗马艺术,再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变革,细致梳理了艺术风格与技术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探讨了艺术与宗教、政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艺术在塑造人类文明中的核心作用。

《维纳斯与阿佛洛狄忒 : 一个女神的历史》

[英国]贝塔妮·休斯著,万博译,译林出版社

从这位女神的诞生地塞浦路斯开始,贝塔妮·休斯通过艺术作品、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和哲学探索,破译了隐藏在维纳斯这一形象背后的一系列文化密码,追溯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化与流变,揭示了这位不朽女神的影响力缘何持续至今,讲述了其在人类文明时空之旅中的非凡故事。

《中国绘画:元至清》

[美]巫鸿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诗、书、画、印”结合的方式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范式?怎样在历史发展中理解明代绘画中的“浙派”与“吴派”?如何看待寺观壁画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在元至清这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绘画蓬勃发展,传世画作与画论浩如烟海。本书在历史原境中展开对元、明、清三代绘画作品的细读与梳理,不止围绕名家名作展开,亦将目光投向女性画家与女性题材绘画、风俗画和人物画,探讨图像创造者的不同身份和性别,以及图像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和流通,剖析文人画、宫廷绘画与商业绘画的交融互动,揭示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地域文化对绘画发展的影响。

《中华美学精神》

王柯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涉及中国诗学传统、诗学与美学批评、公共道德修养、魏晋个体风度、“儒、道、墨、释”等传统审美意识的流传与形态等诸多中华美学论题,多角度论述了中华美学传统、中华审美精神的核心内蕴。

《中国书论史》

朱天曙著,商务印书馆

书法虽为“德性之学”,仍有其“文献”流变。中国古代书论肇始于汉魏六朝,演进变迁于唐、宋、元、明、清历朝。书论文献和书法行为本就是书法一道的一体两面。本书先总论概述古代书论的历史变迁,再按朝代分述历代论书的主要文献、主要内容及其主要价值,重点介绍了著名书法家、书论家的书法理论如“逸品”论、“神韵”论、“天真”论等。

《墨梅:一种文人画题材的形成》

[美]毕嘉珍著,陆敏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作者全面阐述了这种中国画类型的形成,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展现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证明。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遇见宋瓷(修订版)》

许晟著,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是作者对顶尖宋瓷片做的一份“审美报告”。在本书中,为了让读者一次性看到最好的宋瓷,他针对80余片顶尖瓷片,拍摄并精选了百余幅高清照片,并逐一对宋瓷的艺术特色与美学成就进行赏析,介绍了宋瓷及各著名窑口的传奇与荣光,以及它们所提醒的、纯粹而抽象之美的境界。在修订版中,作者新增十余种宋瓷完整器型。

《明初官窑考》

[英]白兰士敦著,沈诗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西方学术界首部系统研究明初官窑瓷器的著作。作者全面解析了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四朝官窑的生产概况、品种类型、装饰风格等,并提出了鉴别永宣瓷器的标准。书中不仅以款识、釉色、纹饰、器型为切入点,结合丰富史料与实物考据揭示各朝瓷器特质,更以20世纪初景德镇实地考察为基础,从胎骨、青花料、釉质、圈足等工艺层面深度剖析,探究了瓷器胎、釉、色形成的原因和技术手段。

《画非画:古代绘画中的图像与政治》

尹吉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由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主编,汇集历史学家邓小南、伊佩霞,建筑史家傅熹年以及美术史家余辉、贺西林、郑岩、邵彦、黄小峰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货郎图:小商贩肩挑大历史》

黄小峰著,河南美术出版社

基于作者多年来的持续观察,本书对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货郎图》系列进行了细致、新颖的全面阐释。以百物杂陈的货郎担为中心,在逐一辨识所有货物的基础上,书中进行了一次从微观到宏观,从图像史到社会史,从小人物到大历史的追踪,围绕医药、祭祀、茶酒专卖制度、元宵表演、亲子图像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有趣的考察。

《波斯中国风——13世纪蒙古帝国治下的伊朗艺术》

[日]門井由佳著,吴凡译,中西书局

由于丝绸之路的延展开拓,中国与波斯的贸易往来古已有之,并在13世纪蒙古时期达到了巅峰,两大古老文明间的碰撞交流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成为伊朗艺术史上极为精彩的一叶。当时的织物、瓷器、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均包含着对中国艺术元素、风格、技法等的借鉴,呈现出浓郁的中国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艺术史学家門井由佳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发掘了这一课题,逐一分析伊朗艺术作品对中国主题的运用过程,为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史的影响提供了新的佐证。

《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

郑伊看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类鲜为人知的东方人图像,散见于13—14世纪的欧洲绘画中。这些图像由何而来,又体现了“谁”的形象?书中通过5个独立又彼此相关的个案研究,围绕两幅编年史插图、两组修道院议会厅壁画、两个传统基督教主题,分析图像的流传轨迹与生成机制,深入欧洲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看见东西方跨文化相遇与碰撞的过程中,古人的记忆、情感与想象。

《园境:明代十一佳园》

王丽方著,上海三联书店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呈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征。明代园林更是融会两宋精细秀美的特点,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然而,如今我们所见的园林建筑,多是清代的遗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挖掘明代文人所写园记与明代史料,用图文诗意地“还原”出11座明代佳园,如“城市山林之巨丽”的弇山园、“中国罕见的几何形园林”的筼筜谷、“林环云拥的大山园”横山草堂、“田野耕读而洒脱自在”的澹圃……作者运用独特的自然建筑学分析法,既有对单独景观的微观分析,又有宏观视角的解读;同时辅以200余幅精美手绘图,恢弘再现消逝于历史中的明代佳园。

《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法]贝尔特朗·蒂利耶著,李少平、李静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部著作以开放的国际视角对广义上的欧洲(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和东欧)及北美地区进行了思考,回顾了长达一个多世纪(1789—1914)的艺术创作。19世纪是理论思考的发展时期,也是艺术、艺术品和文化遗产真正大众化的开端。艺术家的培养、沙龙的改革、艺术市场的出现、艺术批评的增多、博物馆的诞生、建筑与城市的设计、公共雕塑的竖立、摄影的发展……作为艺术品受众的群体深度参与上述各个方面。从“为了艺术的艺术”到“为所有人的艺术”,现代艺术家或学院派艺术家面临着促进、展示和传播艺术创作的需要。书中包含近700幅精美插图。

《卢浮宫全史》

[法]乔治·普瓦松著,姚想、孔庆敏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卢浮宫非一日建成。从最初的城防城堡、王宫宫殿到世界一流博物馆,这中间经历了800载的悠悠岁月。《卢浮宫全史》是一部建筑史,始于腓力·奥古斯都时期,昔日城堡遗址的重见天日揭开了卢浮宫的历史序幕;是一部装饰艺术史,这座王室宫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各种修建、改造、修葺,后经过当代艺术家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卢浮宫;是一段政治史,宫墙内外,阴谋与流血、革命与凯旋在这里轮番上演;最后,是一段收藏史,它追溯了五个世纪以来从古埃及的文物到近现代绘画大师的杰作数十万藏品的踪迹。

《敦煌遇见卢浮宫:何以为美》

罗依尔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如果达·芬奇穿越到敦煌,他会对哪个洞窟更感兴趣?面对九层楼大佛,米开朗基罗又会生发出什么样的灵感?让我们打开脑洞,在卢浮宫和敦煌的梦幻联动中,开启一场横跨东西的艺术碰撞实验。

《不为人知的柴科夫斯基》

[俄]波·叶·瓦伊德曼主编,司丽杰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俄罗斯国立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珍藏的两百余份档案资料包括通信、手稿、照片等,经过勘定、破译与复原,完整收录于本书,部分资料触及了长期围绕他的争议性话题。通过这些原始文献,揭秘作曲家及其生存实录、隐秘社交、情感内幕和真实遗嘱。

《点缀年华:大运河上的年画故事》

孙磊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本书从年画与运河两条主线入手,以天津杨柳青为中心,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讲述大运河上的丹青妙笔传递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以及年画艺术在传承至今的历史过程中与时代的碰撞结合。全书共收录141幅珍贵年画。

《走向公开:近现代中国的文物论述、保存与展示》

王正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近现代中国的巨变中,传统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有着何种命运?如何被定义?又是如何体现民族国家的形象?本书从展示与观看的行为重新审视“中国”在晚清民初的种种转变。“展示文化”在传统文物、艺术品“走向公开”的过程中成为国族认同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沙公临古》

胡小石著,魏美强整理,商务印书馆

本书裒集了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胡小石先生临写甲骨、金文、秦篆、汉隶、汉晋简纸、南北朝及隋代碑志法帖等古代书迹作品一百三十余件,涉及殷商甲骨文八种,两周金文两种,秦代篆籀三种,又有汉代钟鼎、镜铭、墓券、刻石、摩崖、画像题榜等十四种,悉用荣宝斋精制仿古笺纸,古道颜色,交相辉映,可见先生欲以遍临古代书迹自现之意。胡小石的临古,既有古人风神,又具自家面目,且于题识中屡屡写下自己的得失体会,既以临古作为书法艺术和人生感慨的表现形式,又再现了中国书学和书法艺术的历史与精神。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下卷》

邱春林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移动的圣城:四座欧亚城市的隐秘传记》

刘爽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七丘之城”罗马到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渐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这一特殊的“七丘”形象不仅再次得到强化,更在海权时代拓展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面展开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一面将其高低理念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随着印度的果阿被塑造成了一个“东方的罗马”,罗马人的圣城理想也从地中海、大西洋驶入了印度洋。虽然在葡萄牙人的目的地——中国,强大的东方传统最终挫败了曾经的“山城理想”,但在特定时期的澳门,一座“水上的罗马”却赫然出现在半岛之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