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国资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我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从并购重组、股票回购增持、投资者回报、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六方面,支持监管企业和上市公司用好各类市值管理政策和工具。
《意见》明确,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上市公司,不断提升股东回报和价值表现。后续,市国资委将以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推动一批有代表性的项目落地。
国资国企改革联动资本市场改革,市值管理新时代下,上海国资国企的资本市场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正在显著提升。
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频繁“点题”市值管理,A股市场新一轮市值管理实践的大幕由此拉开。作为对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市值管理九条”的呼应与丰富,上述《意见》的出炉恰逢其时、指明方向。从中央到地方,政策面的持续加码为央国企的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打破了桎梏,更为长期破净的优质上市公司价值回归带来了想象空间。
完成整体上市,优势板块注入上市公司;入主赢合科技(300457.SZ),密集布局动力电池领域;乘“双碳”东风,分拆子公司电气风电(688660.SH)赴科创板上市;作价30.82亿元收购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50%股权,全面挺进智能机器人赛道……作为上海国资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综合装备制造龙头上海电气(601727.SH;02727.HK)近年来多路径探索加强市值管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频频落子,绘就新质生产力蓝图,交出一份市值管理的样本答卷。
以市值管理为笔,绘就新质生产力发展蓝图
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一支国资劲旅。截至2024年末,全市9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2.7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177.74亿元,增长28.52%。
近年来,上海市国资委持续加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通过强化政策引领、实施重点领域资本运作项目、加速国资基金设立及运作、稳妥开展风险防范和处置等举措,助推上市公司提质增效,稳步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在市国资委的关心和指导下,上海电气以实际行动践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提质增效重回报”上举措频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意见》明确了上市公司、监管企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金融机构等不同市值管理主体的工作职责。
其中,要求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技术创新链与资本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内在价值与资本市场估值双向平衡,实现经营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价值体现的良性循环。监管企业要“一企一策”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聚合资源提升上市公司竞争力,健全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强化股东协调机制,提升市值管理成效。
实际上,市值管理在资本市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其既关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关乎投资者的实际回报,是上市公司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依法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价值经营科学化的战略管理行为。2024年,在多方多部门力推之下,政策端对央国企市值管理的重视程度空前。
《意见》强调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并购重组是其中的重要举措。文件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提高主业竞争优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国际化经营战略等实施并购重组。
2024年10月,身为世界级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之一的上海电气与有着“机器人界微软”之称的发那科碰撞出火花。上海电气发布公告,拟30.82亿元收购控股股东电气控股持有的上海宁笙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而获得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50%股权,全面挺进智能机器人赛道,该交易备受市场瞩目。
这一收购计划,是上海国资旗下电气控股资产整合的关键一步。在自动化、智能化需求激增的当下,将发那科机器人资产收入囊中不仅有助于上海电气强化自动化装备产业布局,还将延伸其机器人产业链,形成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三驾马车”协同并进的业务版图。
在介绍并购案背后的考量时,上海电气副总裁董鑑华介绍,通过聚焦特殊应用场景和柔性制造,依托发那科工业机器人的能力,上海电气能够实现从工业机器人到特种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的过渡,这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其深入布局新质生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的实践也不止如此。
“双碳”背景下,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下称电气风电)于2021年5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分拆旗下优质资产与领先业务板块赴资本市场公开发行并成功上市的第一单。
电气风电是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整机制造商与服务商。延续上海电气的创新基因,电气风电在发展历程中创下多项中国及世界第一。上海电气通过分拆电气风电上市实现了风电业务板块的做大做强,不仅为后者打开了全新的融资渠道,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治理与管理水平,为电气风电提速创新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推动了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番分拆上市既提升了企业融资效率和灵活度,也有助于电气风电抓住市场机遇,进而实现业绩增长和市值提升。
上海电气在完成整体上市后,就进入了关于上市公司发展的2.0阶段的思考。如果一个上市公司长期破净,而且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市值管理应该怎么做呢?私有化!这是成熟的资本市场选择的最优做法。
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港股市场一直估值较低,港股私有化频繁涌现。上海集优(原2345.hk)作为上海电气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且低于净资产。2020年10月,上海集优作为港股上市公司获上海电气全资附属公司以0.7倍净资产的估值私有化。上海集优是上海电气旗下专业从事工业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制造和服务的产业集团,拥有叶片、轴承、工具、工业紧固件、汽车紧固件五大业务板块。经过多年发展,上海集优的业务布局已超过10个国家、产品远销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的主力军。
上市公司的“有退有进”是国资委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其本质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国有资本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这一策略不仅能够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更能通过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倒逼国企提升治理水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
2019年11月,上海电气入主锂电装备企业赢合科技,一方面助力公司完成新能源设备领域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增强了赢合科技的市场竞争力,为其全球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协同支撑。背靠上海电气,赢合科技2021—2022年连续两年新接订单突破百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客户认可度与黏性不断增强。从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幕后英雄到全球锂电装备领军者,赢合科技以领先的涂布机技术和百亿级智能制造基地成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
紧握市值管理机遇,上海电气奏响国资发展澎湃乐章
作为一家有120多年发展历史的全球性装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在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已在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实现前瞻性整体布局,并持续加大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此过程中,市值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
上市公司市值是市场价值的直观体现,两者不可割裂。但上市公司市值和价值不匹配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对长期低估的央国企而言,整体估值与其地位不完全匹配,未充分衡量其在服务ESG、践行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创新中所发挥作用的价值,估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前述《意见》提出,推动监管企业将市值管理融入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常态化市值维护机制,推动股票回购增持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建立股价异常波动快速响应机制,严格规范股份减持行为。
在投资者回报和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提出引导上市公司牢固树立投资者回报意识,增加现金分红频次、优化现金分红节奏、提高现金分红比例、综合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将市值管理纳入监管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业绩考核,鼓励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一定比例的中长期激励通过股权形式实施。
《意见》还要求,督促上市公司全面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管理体系,切实维护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积极与投资者互动,多途径多形式强化投资者沟通,增进市场认同。
在以上方面,上海电气率先行动,紧握市值管理机遇,打出一套提质增效重回报的“组合拳”,以实际行动奏响国资发展澎湃乐章。
4月10日,上海电气公告称,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促进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用于减少公司注册资本。预计回购金额不低于1.5亿元(含)且不超过3亿元(含),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股票回购专项贷款。
这既是对上海国资委市值管理《意见》的快速响应,也是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的坚定看好。
股权激励方面,上海电气在2021年1月举行的上海国资国企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通气会上介绍,上市公司实施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194名核心员工,合计1.34亿股限制性股票,激励人数在153家上市公司(2019年实施股权激励的户数)股权激励中排名第四,在国企中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积极与投资者沟通互动。据统计,上海电气坚持举办高质量的投资者沟通会,去年组织境内投资者沟通会1次、境内外业绩路演3次、线上业绩说明会3次;开展投资者交流551次、“e互动”累计回复超700个、接听投资者热线超600个。
此外,借助业绩路演、投资者沟通会等丰富形式,上海电气与投资者拉近距离,积极构建高效、顺畅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流通机制。
ESG是优化企业市值管理、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石。2016年以来,上海电气已连续八年披露ESG报告并获得较高国际评级,始终围绕国家战略,紧跟监管要求,以业务驱动和内在驱动为双引擎推动ESG发展。
《意见》称,后续,上海市国资委将重点抓好落实,指导监管企业和上市公司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积极回应市场关切,维护投资者利益,彰显上海国资国企示范引领作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