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州轨道交通”更名为“苏州地铁”引发关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已更换全新的“苏州地铁 Suzhou Metro”标识,社交媒体账号也同步更名。
苏州是国内最早开通轨道交通的地级市,由于申报建设时预测1号线远期客流量约2.5万人次/高峰小时,未完全满足“地铁”的标准,适用“轻轨”系统。2011年8月,1号线建设进入冲刺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究竟采用何种名称?据有关报道,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回应称统一使用“轨道交通”,此后沿用多年,但其后开通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多数在通车之初就采用“地铁”称谓。
4月8日,澎湃新闻通过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公开电话证实了更名的事实。工作人员称,3月中下旬开始采用“苏州地铁”称呼,推出“苏州地铁”Logo。对更名的原因,对方未予置评。
苏州是“地级市天花板”,2011年GDP破万亿元,目前经济总量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第六位。一位长期关注苏州城市运营的知情人士表示,轨道交通使用“苏州地铁”称谓,是苏州被国家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后的“正名”,与国内其他城市保持一致,也更符合大众认知习惯,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
“苏州是第一个申报建设地铁的地级市,没有先例,而此后省内兄弟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相继获批,命名为‘地铁’。”他说,苏州作为先行者反而被“矮化”,一度被讥为“小轻轨”,让不少市民“意难平”。
今年1月,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对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批复,苏州与省会城市南京、杭州一样,被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宁波、合肥、无锡、常州则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运营里程居全国第12位
《苏州日报》2019年10月曾报道,国务院2003年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苏州是当时唯一符合申报条件的地级市。
2007年2月,苏州市轨道交通首轮建设规划获批,1号线当年12月开工,2012年4月开通。到去年12月29日,苏州轨道交通已开通9条线路,运营里程346公里,线网日均客流178.45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约70%,单日最大客流347.6万人次。
目前,苏州已获批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报告,到去年底苏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全国第12位,高于青岛、天津。
2012年4月28日,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 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 资料图
但长期以来,苏州的轨道交通存在着称谓混用的现象。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苏州1号线2012年4月28日试运营,央视新闻频道的报道使用的是“苏州地铁1号线”,苏州对外宣传使用“轨道交通1号线”,此后当地开通的线路沿用“轨道交通”。
2007年11月,江苏媒体曾以“苏州:十年轻轨梦 走下规划图”为题报道称,苏州轨交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据该报道,苏州有关部门称,建设轻轨是充分考虑古城保护的需要,苏州的车辆越来越多,城市交通压力很大,而古城保护决定了无法再增加乃至拓宽道路,只有在轨道交通上做文章。时任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陆文学表示,有人以为建在高架桥上的叫“轻轨”,在地下的叫“地铁”。其实,区别在客运量大小,地铁能适应的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为3万-6万人次,轻轨1万-3万人次;运量大小决定了编组数,地铁列车编组达4-10节,轻轨列车为2-4节,因此地铁的轴重普遍大于13吨,而轻轨小于13吨。规划部门预测苏州快速轨道交通1号线远期客流量约2.5万人次/高峰小时,按相关标准属中运量,所以叫“轻轨”。
2011年8月,苏州轨交1号线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但叫法较混乱,有称“轻轨”的,也有称“地铁”的。据《苏州日报》当时的报道,对于到底采用什么名称,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明保回应:统一使用“轨道交通”。
报道称,周明保说,该市2004年上报《苏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1996-2010),2007年获批。《规划》采用了专业机构的客流预测,1号线远期单向高峰客流2.49万人次。按照1999年发布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适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轻轨,即使如此,该市一贯将系统称为苏州轨道交通。2008年《标准》修订,未分地铁、轻轨,为与以往一致,当地仍统一使用“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早已满足“地铁”条件
“苏州是我国较早申报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也是当时唯一符合申报条件的地级市,并于2007年获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小龙教授告诉澎湃新闻,按照200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苏州满足建设地铁的基本条件,但主城人口密度略显不足。
2003年国务院的《通知》要求,现阶段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
2007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1.82亿元,但市区常住人口略低于300万人。
罗小龙说,按通知规定,苏州的条件远超轻轨建设标准;按地铁标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GDP超出要求,只有常住人口略低,所以本着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准建设轻轨。
2018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规定,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远期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苏州的条件均已满足。
苏州地铁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在昆山花桥无缝对接。 苏州日报“苏州圆桌” 资料图
“老百姓早就叫‘地铁’了,我觉得更名更符合市民的日常习惯。”罗小龙表示。
“地铁、轻轨代表不同的轨道承重能力,不同的车厢大小、数量,是城市规模、地位的标志之一。”上述长期关注苏州城市运营的人士认为,苏州是常住人口1300万的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铁“正名”也使城市信息系统更简洁,并与大多数城市保持一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