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源集团的上市之路,实控人周京石夫妇的资本运作堪称“教科书级”。这对美籍华人通过多层境外架构(技源香港、TSI Group、TSI Holdings)掌控公司84.47%的表决权,形成“一言堂”格局。
2021年9月,二人通过股权转让向斐欣投资等机构套现2.42亿元,同期公司账面资金充裕(货币资金1.72亿元),却仍计划募资1.5亿元补流,被质疑“圈钱动机大于发展需求”。
更隐秘的布局在于资产重组:2019年以0元或1美元收购6家资不抵债的关联企业(如日本技源、香港海吉亚),但收购南通技源时却突然引入外部投资者并支付830万元,定价逻辑矛盾。评估机构银信资产签字评估师在IPO前夕“巧合”离职,为交易透明度蒙上阴影。
95%境外营收:雅培“锁喉”危机
技源集团头顶“全球HMB原料龙头”光环,但超93%收入依赖境外市场,美国占比高达40%,而HMB产品毛利率已从2021年的69.85%跌至2023年的52.27%。
雅培集团既是第一大客户(贡献HMB业务66%收入),又是排他性协议的主导者——协议允许雅培限制技源向竞争对手供货,直接扼杀其客户多元化可能。2023年雅培采购额骤降30%,叠加等国内客户流失(采购额暴跌88%),公司增长引擎几近熄火。
财务数据“失真”:高毛利幻象与资金空转
技源集团的财报呈现诡异矛盾:2023年毛利率高达43.35%,但存货周转率仅2.66次(行业均值5.75次),应收账款周转率5.78次(行业16.96次),暴露出“纸面盈利”本质。更令人咋舌的是,公司2022-2024年购买银行理财金额从0.18亿元飙升至1.7亿元,却仍募资补流,被指“资金管理逻辑混乱”。
2019-2021年,技源集团通过关联方无真实交易转贷3.31亿元,并涉及票据拆借,暴露出财务合规性硬伤。尽管公司声称已整改,但历史污点仍为上市后的监管风险埋下伏笔。
技术空心化:研发垫底与专利“借壳”
作为“科技型”企业,技源集团的研发投入长期低于行业均值(4.96% vs 5.8%),且研发团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不足五成。其127项境外专利中,100项通过收购Metabolic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存疑。核心产品HMB的功效宣传亦遭交易所质疑,被要求提供独立临床试验数据。
监管拷问与市场警示
上交所对技源集团的问询直击要害:关联交易定价公允性、0元收购合理性、HMB市场空间萎缩风险。投资者需警惕三重地雷:
1. 地缘政治风险:美籍实控人背景或触发国家安全审查,中美关税博弈加剧供应链不确定性;
2. 业绩变脸风险:雅培订单波动、境外市场萎缩可能导致营收“断崖”;
3. 治理失控风险:股权高度集中下,中小股东权益易遭稀释。
技源集团的IPO,本质是实控人借助“全球化叙事”的套现盛宴。当技术护城河崩塌、内控漏洞显形,这场资本游戏或将迎来残酷清算。监管机构与投资者需穿透财务幻象,以更审慎的态度审视其真实价值。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有话要说...